导入数据...
王晓葵教授莅临我院作《世界遗产、旅游与地域社会》学术报告
时间:2021-09-21 17:52:39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241

王晓葵教授莅临我院作《世界遗产、旅游与地域社会》学术报告


2021918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王葵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17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世界遗产旅游与地域社会的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彭文斌教授主持、杨丽娟教授评议本院以及校外的部分师生前来聆听并参与了评议与交流

王晓葵教授在讲座的开篇对议题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概念进行了解释第一以往从“文物保护”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的多是历史文物美术品建筑文献等“对象物”之历史与审美方面的特质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遗产在中国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关键词”在所谓的“遗产化时代”对象物”的价值也表现更为多元除了历史传统地方、他者自然技艺等指向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灾害和战争遗迹乃至共同体民族国家世界遗产等不同因素因此“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除了超出建构国族认同的宏大目的之外也早已扩展到振兴地方经济提高知名度等更多“生活化”的领域具体表现在其被“日常化”和“商品化”成为我们当下生活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第二遗产旅游成为热点之后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地域是否能够成为世界遗产或者旅游地其中权力资本中介者地域社会的人们都会卷入其中并且产生作用而对这些作用的讨论和分析是了解和理解遗产旅游的重要视角这也是王晓葵教授本次讲座所关注的重点以人类学的视角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神以及“人与自然”三个层面展开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文化史的视角考察旅游活动的历史变迁从地域开发与地域振兴的视角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或政治现象进行考察从旅游对地域社会影响的视角考察如何有效利用民俗艺术艺能为开发服务第四从宏观考察旅游与“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社会的关系主要考察旅客地域社会当地人媒体文化行政经济行政企业等的同步连带纠葛抵抗等过程),这其中还要考虑资本消费大众移动记忆跨界信息权力等的影响

接着王晓葵教授通过两个案例来具体说明何为“遗产化”heritagization)。即一些对象或场所在没有“使用价值”之后通过“遗产化”的过程转变为展示陈列供人鉴赏的物品从而有了新的价值第一个案例是日本的地方自治体为了使某一已经被宣布破产的旧工业场地继续保持生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该地设立为“工业遗产”然而由于韩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围绕该旧工业场地的意义与价值的讨论发生了各种冲突所以日本为了实现“申遗”的目的最终将其赋值过程的表述由原来“与工业化相关的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变更为“工业国家形成的基础”“工业遗产”也在2015年被列入名录这一场“申遗”并不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和特征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科学以及社会价值来做的认定而是以国家主义的建国故事来收尾其所反映出的是国家话语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导性所以废墟的意义化和价值化乃至“遗产化”是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对自身的表象与宣示其中权力的正当性的强调文化资本的建构集体记忆的保存与抹消都是这个价值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目的但是这些因素的力量之间是不均衡的国家权力和知识精英以及“教科文概念话语”和申报制的制度性安排往往决定了遗产的意义呈现

第二个案例是观光化视野下的意义生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荻町地区白川乡由于发电站和水库的陆续建造以及越来越多的“合掌建筑”被当地人出售移筑甚至挪为他用“合掌建筑”的“传统”逐渐在丧失为此在1971当地成立了“部落自然环境保护会”提出“不售卖不出租不毁坏”的三原则“合掌建筑”的保存运动正式开始并且相关保护规章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在改进丰富和完善该保护会将当地的全体居民吸收为会员并且与国家文化行政机构进行合作努力协调发展与保护的两难问题并在官方协助指导下1995年白川乡的“合掌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在应当严格遵守旧制避免简单模仿还是需要关照当地人的实际生活这两种对立的观念之间学者与住民就“传统保护”的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但事实上原住民和“保护会”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同于第一个案例合掌建筑保存运动是以当地住民为主体展开的其中国家的文化行政部门通过资助研究和引导住民团体申报“遗产”派遣专家指导的方式影响这个进程然而住民团体“保存会”自始至终在决定白川乡的命运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彭文斌教授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对王晓葵教授讲座中的案例进行评议认为国家与地方和资本等各方的话语会在遗产化景观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张力而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一旦上升到“遗产保护”的地位会因为旅游的标准化解释让原住民多元化阐释的可能逐渐变少所以如何建构主导话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接着彭文斌教授以云南沧源翁丁族部落因失火被毁的案例提出自然文化遗产在走向“景观化”之后出现的“二元化”现象即如何有效处理原始村落和新式农村国家话语和地方话语国家主导和地方能动性等诸种“二元”关系由此来看王晓葵教师讲座中所提供了案例与经验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四川师范大学的杨丽娟教授也对这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与王晓葵教授展开讨论和交流她指出该场讲座将中国和日本东方与西方进行对比以日本的工业遗产和“合掌屋”这两则案例从人的视角来分析文化遗产的关键话语表述没这一点是值得聆听者们学习和反思的接着杨丽娟老师提问在旅游活动中中介者应当如何发挥协调作用长期目光和眼前利益的关系该如何处理以及如何避免旅游开发总是陷入从热情到冷漠再到反旅游的怪圈对此王晓葵教授回应称学者和知识精英作为一种“中介者”其启蒙作用更为重要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知识治理还是要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除了保护还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现代性需求不能剥夺他们享受现代性的权力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其实应理解为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原住民也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一切他们作为权力的主体时除了享受旅游带来的收益还要还要顺应现代性的改变和调适

评议结束后王晓葵教授针对四川师范大学陈胜容两位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的杨正文蒋彬黄文三位教授西南科技大学的崔忠州教授浙江大学的阮勇斌教授以及在场的多名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应

此次讲座,王晓葵教授从国家与地方、遗产化和观光化的多维视角及其张力,从海外田野经验的阐发入手,为中国及西南的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观光与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理论深度的反思和鲜活个案,受到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互动性高的学术“盛宴”。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撰稿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韩腾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狮子山校区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