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拓宽知识视野 强化师资培训 厚植文化自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飞副研究员作川渝石窟专题讲座
时间:2022-11-22 11:33:4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717


为了展拓师资队伍培养校际渠道、学科建设宽度与深度、史学学生的学术知识与视野,让师生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考古成果与文物精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2022年11月13日15:00—17:00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特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飞副研究员线上作题为《川渝石窟及摩崖造像发现与研究》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专门史虚拟教研室、学科建设“六定”专门史团队承办,参与的有来自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近30家单位,即(排名不分先后)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师生,首都博物院、大足石刻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龟兹研究院、河北古建院、广元千佛崖等相关文博机构科研人员,我院专门史虚拟教研室主任马磊老师、韩腾老师、历史学“陶行知”班、“李安宅”拔尖创新实验班全体同学、历史学专业部分本科生(1-5班)、硕士生,共计两百余人在线参与本场学术交流讨论。会议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青年考古学博士——何沁冰老师主持。

1.jpg

2.jpg

讲座伊始,李飞副研究员考虑到我院师生史学学科的知识结构,首先介绍了中国石窟寺、

摩崖造像的研究对象、学术定义,以及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时做出的保护我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和珍稀国粹的重要指示,近年来石窟寺研究的学术背景和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考古成果;其次,通过一幅南亚地图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世界石窟寺的大致分布,中国石窟寺的起源以及中国石窟与石窟起源地印度之间的关系;再次,介绍中国石窟的大致分布情况,指出中国石窟寺以佛教石窟寺为主体,兼有道教等其他宗教石窟,广泛分布于全国约1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1987)、大足石刻(1999)、龙门石窟(2000)、云冈石窟(2001)等。而川渝地区是中国石窟及摩崖造像集中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据2021年完成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统计,全国现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而四川现存窟龛共计2134处,其中包括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中的乐山大佛,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

在讲述川渝石窟及摩崖造像时,李老师利用考古学分期分区的研究方法,将川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川北区、川东渝西区、川南川东南区域,并为与会师生详细介绍了不同区域内川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情况、历史背景及阶段性发展特征,并就川渝石窟的社会历史价值进行了提炼。

3.png

提问环节,河北古建院、西南交大等单位师生提问川渝石窟造像朝向、石窟寺保护等问题,我院韩腾老师提问道教类石窟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分布,何沁冰老师提问川渝石窟摩崖石刻图像与川渝墓葬图像以及工匠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与李飞老师讨论。

本次讲座为我院师生启发科研思维,拓宽学术眼界,使大家在平时接触各类史料之外,更多了解到考古文物作为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重要途径。并很好的为师生示范了考古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史料和考古文物,“透物见人”的研究古代社会历史。

讲座结束时,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诚挚的谢意。


                                                    供稿:何沁冰

                                                    审稿:马磊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狮子山校区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