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拓展学科边界 共谋知识交互 塑造整体视野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葛荣玲副教授 景观人类学专题讲座纪要
时间:2022-12-05 15:04:43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854

2022年1027日晚,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安宅边疆学术系列讲座第八期顺利举办。本期讲座特邀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葛荣玲副教授,作《空间组织与地方记忆——景观人类学的两种视野》专题报告,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红星央宗博士主持。讲座围绕“空间”与“地方”两大研究维度,梳理了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行动意图、介入路径、关系特征和景观构建,旨在呈现“人观(personhood)”叙事下的空间组织逻辑与地方记忆书写。充分反映以景观人类学为进路的中国人类学本土话语建构可能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学科交融、跨域合作、实践赋能为契机的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导向,令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图片1.png

讲座精彩瞬间1  葛荣玲副教授 供图

本次讲座由专门史虚拟教研室、学科建设“六定”专门史团队承办,通过腾讯会议面向公众直播,受到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宁夏大学、西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博物馆、冀东民俗博物馆等50余家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关注,累计观看人次达200余次。我院专门史虚拟教研室主任马磊副教授、朱晓舟副教授、历史学“陶行知”班、“李安宅”拔尖创新实验班及历史学其他年级学生也参与了本次讲座,线上互动活跃、气氛热烈、成效斐然。


图片2.png

讲座精彩瞬间2  葛荣玲副教授 供图

讲座依托葛荣玲副教授开设的《景观人类学》本科生课程,及其前期研究成果和课程田野实践展开。首先就Keith H. Basso、Setha M. Low、John B. Jackson、河合洋尚等学者对“景观”的界定,厘清了人类学视野下的景观(landscape)概念及其研究范式,指出景观兼具内部/主位-外部/客位、地方(place)-空间(space)、形象-概念的双重维度,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性。接着,通过苏州园林、珙县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贵州屯堡古镇、厦门沙坡尾等个案,具体阐释了“景之观-观看的结构性”“地之观-空间的组织与生产”和“人之观-场所的构建原则”的景观三向度。葛荣玲认为,以空间组织的角度观之,景观体现出人对于“物质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意图,研究者应关注空间生产中的所有者、使用者及其过程性特征;以地方记忆的角度观之,景观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互相体认的介入关系特征,反映了人们在处理关于“景观化的地方”的经验、知识中形成的共同情感和记忆。针对四川师范大学与会师生的历史学背景,葛荣玲还特别指出景观的历史制作与“空间”想象。即景观为人们建构“过去”的形象提供了支持,是“历史性”的载体。当人们将“怀旧”的情感和思绪带入对“空间”的想象之中,便可通过历史感(historical sensibility)完成“空间”的结构化,将“地方”的过去经历与当下场景联系在一起。最后,葛荣玲副教授以“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厦门顶村为例,梳理了景观通过“市场自由”和“存在自由”实现对地方分层的过程。并提出“分层会产生什么样后果”这一问题,供与会师生探讨。


图片3.png

讲座精彩瞬间3  葛荣玲副教授 供图

对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赖景执在讨论中提出,英戈尔德(Tim Ingold)景观研究中的“栖居”视角更新了感知景观、理解景观的进路。之于具有表征主义烙印的“空间”和“地方”维度,其是否能回应这一人与景观互动关系研究新趋势对“文化建构论”传统的批判?主持人红星央宗则基于新龙“波日桥”这一地景,简述了其空间化(spatialization)过程,提出了关于现代社会移动性背景下“地方”与“空间”互为转换、彼此竞争的关系思考。随后,云南师范大学宋贤文、四川师范大学徐进越、中央民族大学李旭东、华东师范大学于金龙又就景观与文化遗产、空间与地方二分法的思想来源、道路景观的组合性、景观记忆与其他感官体验和记忆研究范式的异同等方面提问,均得到葛荣玲副教授的细致解答。讲座在愉快而轻松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以校际互联的形式,实现了人类学与历史学的跨界交流和知识交互。有助于通过“景观”这一学术话语及“空间、地方、记忆”等相关研究对象,将社会史、区域史、集体记忆、历史心性等史学研究议题放置在对“景观构建、地方塑造”的共同观照中,不断推进研究视野的整体性重塑与新文科建设成果的多维度共享。为我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努力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文科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


供稿:红星央宗

审稿:马磊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狮子山校区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