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把握研究导向——四川大学杨鹍飞副教授来我院举行专题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4日
  查看:160
  来源:


2023年3月10日下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安宅边疆学术讲座”第九讲顺利举办。本期讲座嘉宾来自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杨鹍飞副教授,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建莉博士主持。讲座主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探:核心要义与铸牢路径》,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本次讲座由专门史虚拟教研室、学科建设“六定”专门史团队承办,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六教学楼117会议室举行。专门史虚拟教研室主任马磊副教授、专门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以及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杨鹍飞老师知识渊博,讲授过程深入浅出,令师生们受益匪浅。


图片1.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审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国情世情重大结构性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系列重大命题,从最初的“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从“积极培养”到“铸牢”。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的研究论文,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杨老师在总结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进行尝试性界定,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与铸牢路径。

首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三个方面对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包括五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强意识与使命意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豪意识与守护意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政治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自尊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共同体意识。最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包括四个方面:推进各民族群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增强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使命意识;重塑各民族精神生活世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构筑和谐健康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安全感,增强各民族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责任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坚定各民族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结语部分指出,报告尝试从更微观的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丰富性及其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学界同仁共同研究探讨,并形成理论自洽的逻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消除西方学术界具有误导性理论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负面影响,积极回应“西方中心主义”民族学理论的挑战。


图片2.png

 

讲座过程中,杨老师还穿插讲述了如何进行论文写作,指出要重视对研究综述的梳理,从中发现问题意识。还强调了历史学对思考现实问题的意义,以及要重视研究的应用导向。最后,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的杨荣涛老师和我院近代史教研室的朱晓舟副教授分享了本次讲座的收获。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诚挚的谢意,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开拓了我院师生的视野,更新了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民族研究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同时也为学院未来的专业发展、研究导向指明了路径。

附讲座海报:

图片3.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