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10月17日,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5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在学位点负责人陈辉教授组织下,前往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芳草校区)进行专业实践,观摩“AI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教学活动”。今天推送的是参加专业实践的4位研究生同学代表所作的“见习研习的体会与收获”汇报。


为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10月17日,但菊芬-陈连蜀名师工作室在成都市玉林中学举办以“呵护历史高阶思维的区域实践”为主题的本学期第二次市级菜单培训活动。在活动现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5级学科教学(历史)全体研究生,见习观摩了工作室成员李敏、刘清华两位优秀教师的课例展示,以及魏娟、毛卫东老师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李敏老师针对高三学生一轮复习推出了活动课程《“英雄”的诞生:一场历史课堂的祛魅之旅—以林则徐为例》;刘清华老师针对课例《指向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探索: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课为例》进行说课;魏娟老师和毛卫东老师分别开展了“神话与真实:英雄叙事的社会建构与历史逻辑”“在教科书与影视剧之间:解码中国近代人物的英雄化书写”的主题讲座。他们以精巧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活动的组织,且将历史教学与AI技术相结合,展现了精彩的授课与说课。课后,现场听课的老师和针对老师们的课堂和讲座进行点评和分享。
见习与研习过程中,研究生同学们专注听课,认真撰写听课记录,学习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技巧,并在现场互相交流所思所感,收获满满。


●丁大千:在本次见习活动中,教师们对历史人物多面向的深入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历史真实与建构关系的窗口。尤其对林则徐这一典型历史角色的形象构造分析,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教学本质的深刻反思。通过教师们的讲解,我们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需求不断被重新诠释。林则徐的形象从晚清到当代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强调其形象的不同侧面,以满足当时的时代需求。这种历史建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思考。教师们指出,评价历史人物需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进行评价。同时,要避免“以今律古”的误区,不能简单用现代价值观评判古代人物。作为未来教师,我们将把这些启示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多面向分析,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理解力,在真实与建构的历史张力中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陈思颖:本次见习专业实践活动让我们小组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紧跟时代脚步,在课堂中使用AI赋能,让AI走进历史课堂。“林则徐的一生”让学生们离英雄人物零距离;“完成库尔班爷爷的愿望”也给学生心中留下一丝慰藉。第二,史料教学贯穿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文字史料,并提问学生从史料中得出了什么,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契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第三,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互动环节包括课堂提问、探究活动、作业展示等。学生们自主设计邮票并上台展示,不仅认识更多相关符号,打破刻板思维,同时让历史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寓教于乐。最后,教师进行升华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李敏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衔接第五单元,晚期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刘清华老师最后也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对当下的思考。
●刘琴芳:此次见习活动,我们有幸走进成都市玉林中学芳草校区,观摩学习了该校历史教研组老师们围绕“AI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特点研究”开展的精彩课堂与专题讲座,收获颇丰。首先,各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融入了历史人物元素。无论是将人物作为课堂主题核心,还是以人物故事作为教学线索,都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历史课堂“活”了起来——冰冷的历史事件、抽象的社会制度,因具体人物的鲜活经历有了温度与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为林则徐设计独特纪念邮票时,在未参考官方版本的情况下,作品竟与官方发行的纪念邮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份巧合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意外惊喜,也让我们深受触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发深入探究历史人物生平与特定时空背景,既感悟到历史人物的爱国热忱,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其次,在课程设计与讲座分享中,老师们都重点提及:AI时代,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析材料,如何从不同角度与立场对史料进行深度分析。例如,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人物往往存在不同评价,面对这类多元史料,学生需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审视,理解并拥抱历史的复杂性,最终成长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化公民。历史教学之所以无法被AI取代,正是因为课堂中这些充满温情的互动与启发思辨的瞬间。未来,我们也将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争取在日后的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多激发深度思考的课堂体验。
●肖宇雯:非常有幸能够参加玉林中学承办的“AI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考查特点研究教学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四位资深教师都围绕着“历史叙事”和“历史人物”开展课堂教学以及精彩讲座。首先,无论是李敏老师带领学生对林则徐的多重身份进行解码,还是刘清华老师对库尔班家族这一少数民族家庭缩影的生动描绘,都令人感悟颇深。作为叙事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物在叙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老舍认为“假若一本小说或戏剧里的文字很美,事情也好,可是没有人物,就很难成为一本好小说或好戏剧。”在中学历史教育之中,采取历史叙事开展课堂的教学方式普遍运用,而历史叙事作品中不可能没有人物,以人物为主线串联宏大的历史叙事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设计。就拿刘清华老师所引用的库尔班爷爷的故事来讲述“当代中国民族政策”这一宏大的历史,暗示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叙事中的精英群体,也应该关注到民众群体,用小人物还原大历史,能够使历史研究更接地气。其次而言,魏娟老师和毛卫东老师关于英雄人物的探讨也使人陷入深思。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绢老师提到的林则徐、曹操和王安石在历史叙事中形象的变化,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教科书的定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临时快照”,任何历史叙述都具有主观性,只有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与人物进行不断地“对话”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最后,四位老师都谈到了历史教学与AI技术的融合,在AI时代下,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合理使用AI辅助教学,但对于AI提供的材料也需要进行真伪辨别,不可随意捏造历史。



通过本次见习与研习,使2025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们不仅感受到了真实课堂的魅力,以及一线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也了解到AI时代下教学方法的革新,对于人工智能兴起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图文:肖宇雯
初审:陈 辉
二审:马 磊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管理入口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田家炳楼十楼 电话:028-84760823 传真:028-847607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