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张燕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4月3日
  查看:8846
  来源:

张燕(1978-),女,四川内江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旅游青年专家,酒店管理学科负责人。

 

1996.9-2000.7,重庆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经济学学士

2000.9-2003.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7.9-2010.7,四川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3年起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目前主要从事经济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旅游营销、服务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主要发表的文章:

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3期。

如何防止授权的误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7期。

如何将“员工第一”的理念贯彻到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国际酒店集团的跨文化管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制度,《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企业管理人员在授权工作中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企业世界》,2003年 6期。

银行顾客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特区经济》,2005年第9期。

组织公正性、感觉中的企业支持与员工心理受权关系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收益管理在餐饮企业经营中的运用探讨,《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5年第4期。

饭店客房定价方法的理论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

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控制策略,《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企业如何积累内部社会资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8期。

工作压力与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平衡记分卡实施的综合模型探讨,《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

中低星级酒店如何应对经济型酒店的冲击,《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12期。

中国企业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

组织际关系形成动因: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

电话客服中心员工的职业倦怠研究《江苏商论》,2009年第7期

单体饭店与饭店集团经营效率之比较《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管理员工健康 控制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期。

高尔夫球场收益管理探讨,《中国市场》,2011年第14期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研究发展回顾及展望,《管理评论》2011年第5期。

基于多维尺度法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分类结构研究,《软科学》,2011年第7期。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中自我报告法应用探讨,《科研管理》,2012年第11期

人力资源实践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实证,《管理学报》,2013年第12期。

我国导游职业的专业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商论》,2017年9月第25期

“肮脏”工作:概念、测量以及对从业者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0期

 

二、主要著作:

 

著作:《员工偏离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年。

参编:《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

《旅游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三、主持和参与课题:

先后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公正性理论及其在服务性企业的应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务性企业员工心理受权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感知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7097210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关系视角下情绪劳动的产生机制及影响作用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课题:

1.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劳动关系视角的服务业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2007年-2009年)”。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知识型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原因和控制(2010年-2012年)”(2011ZR0151)。

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基于员工相对剥夺感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2012年-2013年)”。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低质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13YJC630233)。

5. 2018年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益创业理论视角下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经营模式创新”。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情境下污名工作对员工心理和行为影响机制研究”(71602135)。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