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赵心宪教授向我院资料室赠书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7月12日
  查看:1202
  来源: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教育学院专任教师、学院外聘专门史导师赵心宪教授,特地向我院赠予其最新出版的地方民族史佳作——《武陵民族区考察——重庆渝东南文化生态个案》。此书为“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之一,拥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与可读性,在本书中,赵老师通过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考察研究,凝练成浅显易懂而又发人思考的文字,值得认真阅读、思考。

重庆渝东南地区特指重庆市渝东南的一区五县——黔江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以及武隆县,这里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初读本书,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文底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为地域所凝集,也总是浸润着人文的精粹”,正如《序言》所说的那样,文化这个词在本书中居于一个重要位置。赵老师植根于西南民族地区考察研究,力图通过保护与利用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保障。然而,全书又不是单单的以民族地区文化体系论民族地区,在这深层处赵老师深深地有感于已故的我国著名民族学与人学家李绍明先生的两个问题,即:武陵民族区概念在学理上是怎样让费孝通先生的板块与走廊学说更加丰富、周延的。以及,武陵民族区“完全符合民族学苏维埃学派所主张的‘历史民族区’或‘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能够成立的学理依据阐释在哪。从费孝通先生的整体民族学说到李绍明先生的具体到武陵民族区问题再到赵心宪老师调查研究,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理论研究,又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论证。赵老师将前人的理论,具体融入到武陵地区的研究中来,深入分析该地区复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详细解释“文化生态”的定义,力求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文化中心词真正的确认下来,为保护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障,促进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细读此书,可以发现作者将此书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力求将文化这一整体与武陵民族区内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为作者的实地调研报告,将渝东南地区各种重要而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说明,指出该地区文化传播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强调此刻该地区存在的文化传承困境与紧迫性,致力于打造渝东南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开发其潜在的旅游价值。第三部分是专题学术论文的整理,作者将几十年来对土家民歌保护、认识和内涵的问题,以及秀山花灯的定位、发展、族属和传承问题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诠释,力求详细的解答武陵文化。植根于西南地区这一复杂而又待开扩的区域,对学术既充满挑战也存在机遇。

再次回顾该书,可以发现,赵教授的研究虽然植根于渝东南,却将眼界放置于周围多个文化圈,在作者看来,各个文化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为了论证武陵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作者不仅引用了当地官方的县志和档案以及民间的民歌与诗词,并且还亲自对渝东南各地进行调研访问,亲自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与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总之,渝东南地区这个神奇的地方,不仅有着诸如武陵大裂谷等秀丽自然景观,还有着民风淳朴的人文景观,赵老师对该地区的多年研究,有助于武陵山区综合开发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建言献策”,对该地区,乃至整个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正如《序言》中所说“通读是书可以发现,重庆市的巴渝历史、文化与生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部分,亦是传承巴渝文化重要载体。”我们惊叹于赵教授在著作中的良苦用心,也深感无人为四川这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写出一部可以媲美的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研究的佳作,因此,赵教授的所著之书,为我省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子。

学校图书馆获赠二册、学院资料室获赠一册,欢迎有兴趣师生前往借阅。

(学院硕士生李佳珺  同学报导)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