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走红军桥,领悟长征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重温红军长征路上的辉煌和苦难,真切体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感受汶川人民风雨同舟,感谢党恩,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2022年6月26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红旅山川组”实践队在学院分团委书记赵汝斌的带领下到达阿坝州汶川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月27日社会实践队一行前往威州镇红军桥,重走红军长征路,学习红色文化,领悟长征精神。
红军桥,位于汶川威州镇,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汶川时,为渡过岷江与敌军在此进行了激烈的索桥争夺战。索桥两度炸毁又两度修复,最终红军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恢复了索桥,保障了红军大部队顺利渡过岷江,打破了国民党对长江上游的封锁,实现了红军渡过岷江北进抗日的计划。此桥后来被称为“红军桥”。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根据中央和广东省的统一部署,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威州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红旅山川组”实践队12名队员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踏上了红军桥。走进红军门,实践队队员在红军桥的桥头看到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雕像。红军桥的存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途上红军们血与火、生与死的革命经历,也彰显了在长征生死考验中红军们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顽强意志。这是激励着广大红军艰苦作战的强大动力,亦是红军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桥下江水波涛汹涌,桥上羌、藏人民来往不绝。红军桥上“双拥共建根深叶茂,汶川军民鱼水情深”的标语将我们再度拉回1935年——炮火轰鸣,血染岷江,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共同抗敌的历史场景。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红军桥的历史向我们证明,人民群众既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又是御敌的钢铁长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岁月易老,精神永存。走到红军桥中部,实践队队员从《红军桥志》碑刻上再次简要地了解到了这座红军桥的历史和桥上蕴含的长征精神。红军英雄长眠江下,长征精神永垂不朽!红军桥,不仅是红四方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友好的象征,也是威州人民与广州人民心连心的象征。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一个历史奇迹,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风狂,不惧雨骤,不怕潮涌,刚强而不屈的自强不息之精神,它的丰功伟绩必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如今,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山水重重,征途漫漫。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更需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点燃民族复兴的全新火种。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