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育人机制,将历史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教育理念落实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持续改进育人机制与实施办法。
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育人机制包括教学管理整体协同机制、校外专业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机制、校内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课内教学环节持续改进机制和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改进机制。
一、教学质量管理整体协同机制
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持续改进效果有赖于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效性,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制度性的定期自我评估和评价,以稳定、有效的机制不断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了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依据历史教育专业认证中持续改进的思想以及国内高校实践经验,学院对现有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构成“三类别三层次”的教学管理整体协同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三类别是教学运行类、教学评估与督导类和专业/课程建设类;三层次为学院层、基层教学组织曾和课程群层。教学运行类的相关单位主要职能是负责各类教学任务(含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的规划与制定,教学事务运行管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相关工作。教学评估与督导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各教学环节的监督指导工作,对有关教学及其管理方面的决策起评估、督导、咨询和指导作用。专业/课程建设类主要负责本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审议审定工作,其中专业负责人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二、校外专业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机制
各专业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针对毕业5年左右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基层学校走访,行业及同行专家座谈,专业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了解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和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基于此分析数据每隔两年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达成性进行评价,形成专业培养目标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并针对反馈的不足和存在问题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校外持续改进循环机制。评价形式和获取数据方式如下:
1.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
各专业每2年组织一次针对毕业5年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从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及个人发展、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符合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是否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对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满意度等方面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专业毕业生能否较好胜任单位工作,是否达成中学历史骨干教师水平,是否具备满足社会和教育界期望的职业规范要求,是否具有较好地人文社科素养、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否能够协调地处理个人和团队关系,是否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等方面进行培养达成性评价。
2.基层学校走访调查
各专业不定期组织人员到校友所涉及的中学进行走访,参加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协会的活动,宣讲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中学历史教师用人要求与需求,做好调研记录。
3.教育行业专家座谈
各专业每2年不少于1次有组织地邀请同行专家来校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体系进行论证,听取同行专家对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改进,并形成相关会议纪要。
4.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
基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分析,基层学校走访和专家来校座谈的反馈,各专业组织骨干教师每2年定期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修订,同时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修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论证,并形成相关会议纪要。
5.培养目标的修订
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并应用于毕业要求和培养体系的修订;根据学校培养方案每年一微调,四年一大调的总体部署,各专业一般每年一个周期进行论证与小的修订,四年一次大的修订。
三、校内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
1.完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根据毕业要求课程支撑矩阵进行课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进一步完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2年一次,由专业负责人召集课程群负责人,对近2学年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进行汇总,填写课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表;专业遴选部分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小组,负责对收集各门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根据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完成毕业要求校内课程定量评价。
2.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每年6月由专业负责人依据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并优化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调查问卷,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问卷调查,组织骨干教师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3.教育行业专家评价 各专业每2年有组织地邀请同行专家来校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一次论证,听取同行专家对专业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相关会议纪要。
4.评价结果的应用与改进。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小组对毕业要求校内课程定量评价、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和同行专家评价进行分析,提出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改方案。首先由专业负责人召集课程群负责人,根据整改方案的建议,对毕业要求及分解进行修订,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和毕业要求课程支撑矩阵,指导教师修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支撑指标点相符,教学内容能够支撑教学目标,教学安排和方法能保证学生可达成教学目标,课程考核方式合理可行且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构建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
四、课内教学环节持续改进机制
1.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院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学院特点,制定了涉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考试命题、阅卷、教学资料整理等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或规定,并实施课程教学任务确认制度,各专业需利用教研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宣讲,确保各项教学环节达到相应质量要求。
2.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是整个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对师资配备、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材选用和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考核方式等环节的监控。师资配备、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材选用和建设的监控主要依托学校期中教学检查来进行,各专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考核方式等环节的监控,则采取学校督导听课与教学资料及检查、学院督导听课与教学资料及检查、院系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持续实施检查、监督和评估,检查结果每学期集中通过学院组织的教学质量反馈会进行反馈,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构建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建立由学生评教制、教学督导制、领导听课评议制、同行教师评议制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
4.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各专业结合学院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图2),在学院组织的评价、反馈基础上指导教师做好课程教学改进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各专业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节点为:
(1)开学第1周,学院领导和教学秘书联合检查开学初的教学运行情况,召开学院教学督导学期工作安排及研讨会,做好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运行的相关协调工作。
(2)第1-2周,各专业组织课程负责人汇报上学期课程自评情况以及下一步持续改进的措施,各专业对口联系学院领导参加并予以指导。
(3)第3-4周,学院组织院级教学督导、各教研室主任对上学期教学资料规范性、完整性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经教学办整理后反馈至各专业任课教师,对不符合要求的督促整改。
(4)第9周,学院办公室负责安排、组织教学副院长、学工副书记、本学期任课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获取期中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
(5)第10周至第11周,学院办公室根据学校期中教学检查的内容组织自查,接受学校教务处安排的督导组对学院教学质量状况的检查与评价。
(6)第16-17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学期网上评教和问卷调查评价,对评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入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7)第16-17周,学院办公室组织学院督导、部分领导就课程教学听课情况进行反馈,教学副院长负责对全院本学期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与分析,提出整改意见。
(8)课程考试环节,专业负责人把好课程考核关,就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是否能够支撑课程目标的评价进行审核;对课程考核教学资料整理的规范性、课程达成分析持续改进部分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进行审核。
(9)课程负责人或任课教师有义务针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反馈意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教学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持续改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改进机制
1.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分别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训举措。
2.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深入基层教学,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指导积累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依托校校合作项目推进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教学实践锻炼平台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等举措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3.落实教师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各项工作,通过校院督导、领导听课反馈与指导,教师自身的总结与改进,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20年9月28日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管理入口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田家炳楼十楼 电话:028-84760823 传真:028-84760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