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2023年5月16日,时值四川师范大学建校77周年之际,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文学院、哲学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协办的研究生学术年会暨首届人文学科“博雅”论坛在狮子山校区成功举办。出席会议的有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川教授、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阳家全、哲学学院副院长雷勇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张译丹、各学院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副院长以及师生代表近100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杨国军书记主持开幕式。
杨国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川教授首先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学者、导师们、朋友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谢意;其次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和改进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提升我校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常态化的学术分享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因此我校决定举办本届文史哲学术交流年会;再次,在建校77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顾了我校建校历程,并介绍了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著名专家学者,他们都为文史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川教授致辞
张译丹副院长代表“博雅”论坛组委会、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向与会专家与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人文学科“博雅”论坛是研究生学术年会的一项主要活动,旨在促进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次论坛是文史哲学院在本专业学术论坛基础上,联合推动创新校级学术平台的一次积极尝试。
张译丹副院长致辞
刘敏教授强调,建校77周年这个日子非常有意义,四川师范大学的诞生伊始就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人文学科“博雅”论坛的举办正好彰显与庚续川师大深厚的人文学科研究传统,并积极地加入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洪流,各专业同学济济一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把我们的研究与思考还原到现实生活、现实历史、现实世界中,探索新知,砥砺思想,收获智慧,增进友谊。文史哲专业无法分割,“四新”建设要求我们回到知识的原点,对整个世界、生活以及人的存在发问,突破学科束缚。
刘敏教授致辞
汪洪亮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了人文学科“博雅”论坛“博雅”之名的来源,“博雅”是中国人文学科的传统,中国古代讲求通者之学,分科治学是近代形成的新传统,这两种传统应该是融通的,而不应该是相互排异的,一个学者要成才一定要打破学科界限,怀抱多学科的滋养。
汪洪亮教授致辞
阳家全书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平台,持续为我校人文学院交叉发展贡献力量。随着新文科整合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呈现出多领域合作的态势,并对本次论坛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热情提出希冀。
阳家全书记致辞
雷勇教授从辩证的眼光继续讨论文史哲的分合问题,文史哲分的必然、合的必然,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指出文学培养人的情感与语言智能,史学培养人的历史意识,哲学培养人的反思能力,而文史哲的融合不仅能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只有通过融合,文史哲才能更好发挥起研究功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雷勇教授致辞
主题发言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天宏教授作主题发言,主题——“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
杨天宏教授首先介绍了朱熹门人总结的读书六法:一是循序渐进,二是熟读精思,三是虚心涵咏,四是切己体察,五是着紧用力,六是居敬持志。严格地说,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的内在功夫,属于用法。
其次,杨教授分别阐释六种读书方法:(一)出入法,入是寻求客观之实,了解作者所欲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我们读书应当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以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二)通读法,杨教授认为读书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通读,一气呵成,才能够理顺书中繁复的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见解与论证方法,看出眼内眼外之意以及曲径通幽之所在。通读法的要领在于“通读一书及一书一书通读”, 具体办法为不读完一本书就不读第二本。同时,朱熹的通读法不同于平时常用的扫描阅读法,读书是学习欣赏和批判,需要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不可凭兴趣爱好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读或挑读;(三)参读法,参读法即是参互读、交叉读,比较异同,读出新意。杨教授讲到欧阳竟无的一次读书经历,就是通过读相近的书甚至相反的书才最终对佛经含义豁然开朗。站在单一的观察维度是不可能获得全息的历史影像的,因而多维度地进行观察认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保罗·柯文《历史三调》一书中将义和团区别为“事件”“经历”“神话”三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就是告诫读者,“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与表达方式的,其内涵亦往往因此存在差异,读史者应当学会比较异同,探究窾奥,把握其多重意见;(四)复读法,我们在多读泛读的同时,应当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身读,把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对于我们读书人来说,最便捷的通经解义的办法,一是广博性的专参读,二是专一性的复读。同时杨教授还讲到了胡适、苏轼、余嘉锡、福楼拜等人对复读重要性的认识。如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五)计量法,读书应当注重量的规定性,效法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读书没有量的规定性,就很难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读书的“质”“量”关系方面,片面强调“质”而忽略“量”,不知道“量”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量读书才能产生学习上的良性循环,这里面存在某种心理甚至大脑生理的规定性。英国圣三一学院伊朗·罗伯逊教授一句话“你学得越多,你所能学的就越多。”(The more you learn, the more you can learn.);(六)购读法,学者要舍得买书,既要借读,也要购读,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斋。即便有了公共图书馆,个人书斋仍不可替代。个人藏书的优势在于:一、可以很好对应自己兴趣爱好;二、没有使用时间的限制;三、可以任意批注。很多一流学者同时也是一流的藏书家。信息化时代,学者应该重视“电子书斋”的建构。
讲座最后,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军教授对杨天宏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对同学们要读书、会读书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次讲座在“博雅”论坛师生中产生积极反响,获得了参加论坛师生的一致好评。
杨天宏教授发言
分论坛
首届人文学科“博雅”论坛共有六组分论坛:
分论坛第一组(狮子山校区综合实验楼310室)
分论坛第一组评议专家分别由文学院王红霞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董春林教授、哲学学院李慧子讲师担任,其中王红霞教授为分论坛主持人。共有来自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哲学学院10位不同专业 学生参与评议。十位同学的论文选题丰富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对历史书籍、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研究,如对《郑志》与《郑记》关系新诠、《四库全书总书目》中《沧浪诗话》诗文评的还原探讨、《玄怪录》与《续玄怪录》中女性形象和唐人形象观,也有对身份认同、古代官制的研究,选题横贯古今,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分论坛第一组
分论坛第二组(狮子山校区嘤鸣园B栋209室)
分论坛第二组评议专家分别由哲学学院李晟副教授、文学院肖砚凌副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高远副教授担任,其中李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哲学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1名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会议。参会论文研究视角和内容多样化,在研究视角上有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下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研究,也有《环境史观在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中的价值探究》和《基于CCG“一词一范畴多语义”思想的应用案例分析》;在研究内容上,有对辛亥革命在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变化研究、惠特曼《草叶集》的狂欢化特征研究以及熊秉明书法美学的“存在之思”研究。
分论坛第二组
分论坛第三组(狮子山校区综合实验楼407室)
分论坛第三组评议专家分别由哲学学院林胜强教授、文学院邓稳副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马磊副教授担任,其中哲学学院林胜强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哲学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1名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会议。参会论文涉及选题新颖,包括白居易《百道判》的家里伦理思想、民国时期女明星形象商品化问题论述、英国原工业化时期乡村儿童对家庭的贡献,以及对留学生口语词语、词汇的研究等等。论文结构合理,研究资料丰富,使用了档案资料、报刊资料等等,致力于求真、求实,遵守学术规范。
分论坛第三组
分论坛第四组(狮子山校区6教10层1011室)
分论坛第四组评议专家分别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毛丽娅教授、文学院阮怡副教授、哲学学院王延华副教授担任,其中毛丽娅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学院、哲学学院的11名学生参会。11位同学的,研究视角新颖,研究领域广。比如“丧文化”视角、马克思的视角、唯物史观。论文选题丰富多彩,既有对19世纪英国城市屠宰场卫生改革的研究,也有对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印第安妇女在北美殖民地皮毛贸易中的经济作用研究以及在1890-1910年期间日本对于组尾矿毒事件的研究等等。
分论坛第四组
分论坛第五组(狮子山校区嘤鸣园F栋202室)
分论坛第五组评议专家分别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田利军教授、哲学学院吴书林教授、文学院王勇副教授担任,其中田利军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哲学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0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参与会议。11位同学的论文涉及范围广,有以文学作品、日记、政治思想为中心进行研究,也有对语文教育教学以及词语、词义为中心的研究。如马克思主义文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政治思想、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的单元教学研究等。论文资料详实、角度新颖。
分论坛第五组
分论坛第六组(狮子山校区明德楼二楼讨论室二)
分论坛第六组评议专家分别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汪洪亮教授、哲学学院潘忠伟副教授、文学院何夕林讲师担任,其中何夕林讲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哲学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0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参与会议。十位同学的论文涉及了语言学、符号学、政治学、社会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围绕民国时期疍民形象研究,又有以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声调及留学生偏误现象研究。论文主题各异,特点鲜明,如对成都话“V起个N”的构式研究、马基雅维利与法家思想的比较;研究视角新颖,如符号学双轴关系视域、“PDRT+CCG”视域。
分论坛第六组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马磊副教授主持,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张译丹教授、哲学学院副院长吴书林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勇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文学院教师代表王红霞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田利军教授、哲学学院王延华副教授就分论坛情况进行总结发言,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总结发言。最后,向获奖单位与个人颁发证书。
闭幕式现场
汪洪亮教授在闭幕式指出,首届“博雅”论坛恰在学校建校日举行,是对母校生日的最好献礼。会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的支持,得到了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团结的力量”。文史哲等不同人文学科研究生同学提交了论文,交互式研讨,体现了“博雅的魅力”。他进一步提出,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学术人是一所大学的颜值担当”,学术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希望同学们秉承学有“三无”原则,即“学无止境、学无常师、学无定法”,做一个“老实”“年轻”的“学术人”。
汪洪亮教授发言
首届人文学科“博雅”论坛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发言,有见解、有特色,丰富了大家的思想与学科见识,为人文学科间的学术“交融”迈出实质性一步。人文学科学术交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构筑人才高地。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文学院、哲学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五个二级单位的联合推动,离不开18位评委、64名参赛研究生与博雅论坛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与努力。至此,四川师范大学首届人文学科“博雅”论坛顺利闭幕。
“博雅”论坛合影
撰稿人:刘红伶 殷晴 李清萍 赖曦露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管理入口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田家炳楼十楼 电话:028-84760823 传真:028-84760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