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加强馆校深度合作 助力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 ——学院与成都博物馆举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与颁奖仪式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7月7日
  查看:373
  来源:


【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关于拓宽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择业渠道的指示精神,提升历史学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教师教育和考古文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7月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军带队,学院副院长陈辉、博物馆实习带队教师何沁冰一行,前往成都博物馆举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为指导“历史学陶行知拔尖创新实验班”部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成都博物馆出席授牌与颁奖仪式的有:成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任舸,副馆长闫琰,以及指导本次实习工作的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冉静、自然部主任周询、罗瑞雪。

 

2023年2-6月,2020级历史学“陶行知拔尖创新实验班”部分学生分别赴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专业实习。他们在专业实践中锻炼不断汲取新知,通过参加周末儿童博物馆、“环球自然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策划与组织、撰写博物馆儿童讲解词、策划研学活动、参与文物研究等各项工作,不断熟悉博物馆基本工作职能、科研任务、社会责任,基本掌握了博物馆基本运作模式,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建立与博物馆长期的实践教育合作关系,协同培养历史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7月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军、副院长陈辉、博物馆实习带队教师何沁冰一行抵达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旁的成都博物馆会议室,杨国军书记代表学院与成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任舸举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向3位“优秀指导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在馆校协同合作座谈会上,杨国军书记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情况。他强调指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是四川师范大学的重点教学单位,历史学更是学校最早成立的五个系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学院近年来在成功申报中国史博士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学院为进一步提升历史学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办好历史学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分别举办了历史学“陶行知拔尖创新实验班”“李安宅拔尖创新实验班”,新增博物馆专业实践方向,旨在培养兼具教师素养和考古文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和就业择业渠道。座谈会上,任舸馆长对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新探索、新突破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随着国家文化战略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为此,他建议学院应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建设历史学文博室,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考古文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

座谈会上,任舸馆长还介绍了成都博物馆的工作性质、主要职能、业务内容、社会责任、人员配比,以及自2016年天府广场新馆建成使用以来的重大文博活动、特色展览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他强调指出,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不仅立足考古文博科学研究,也在立足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不仅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文博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合作培养关系,也向各大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招收从事文物讲解、社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座谈会上,任舸馆长充分肯定了历史学“陶行知拔尖创新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实习成效,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协同合作,接纳更多的历史学专业学生到成都博物馆实习,充实成都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团队。座谈会上,杨国军书记代表学院感谢成都博物馆对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献言献策。双方就进一步加强馆校协同互助,在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展馆建设等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共识。

图片5.png

图片6.png


 

在成都博物馆的精心安排下,杨国军书记一行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成都博物馆一楼展厅,参观“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

图片7.png

图片8.png

携手博物馆,搭建历史学专业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博物馆实践教学渠道,增加馆校资源的优势互补,是学院近年来加强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起点、新突破。通过拓宽文博学术视野,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文博学的深度融合,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据悉,由学院领导带队,将择日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与颁奖仪式。

 

【学院文博实习指导教师 何沁冰 报道】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