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以文参会提升科研能力--我院历史教育方向研究生分别参加全国学术论坛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7日
  查看:15
  来源:

编者按:继2024年3月学科教学(历史)3位研究生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文化与理解:历史教育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又有3位历史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导师陈辉、陈德运指导下,分别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学术论坛,充分彰显了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展示了莘莘学子以文参会的风采。现特推送2024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李梦影、2022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蔡琪、2023级中国史之专门史(历史教育史方向)研究生李思蕾以文参会的新闻,以飨读者。

●李梦影:利用图像叙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11月8日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六届研究生论坛”上,导师陈德运博士指导的20 24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李梦影,在分论坛上以《媒介·史实·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图像三维解读——以〈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为题作了发言,分享了利用图像叙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研究成果。李梦影在发言中强调,《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作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珍贵历史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利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深度解读《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即媒介、史实、表征,对应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层次理论,以此清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多民族共同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实以图像“历史再现”形式,成为了唤醒和涵养中华儿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壤。郭俊超老师对其汇报的评价为“为文学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并指出,通过图像学理论来深入挖掘和解读图像的深层价值,这一方法论展现了研究的创新性。同时,强调了历史与文学的不可分割性,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启示。

●蔡琪: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特征及其教学启示

在7月6-7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学科教育学:继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导师陈辉教授指导的2022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蔡琪,以《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特征及其教学启示——以McDougal Littell版<世界历史>中国唐宋史为例》为题,在人文教育分论坛发言。蔡琪在发言中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基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历史教育相关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历史教育以启示。其后,她进而分享了美国历史教科书McDougal Littell版《世界历史》的相关概况,梳理了该历史教科书在中国唐宋史部分的编撰表征,并据此提出了对于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部分启示。她在发言中强调,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美国的历史教育是依附于美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植中国国情,拒绝“拿来主义”。

●李思蕾: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

在6月23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第十二届史学论坛”上,导师陈辉教授指导的2023级中国史之专门史(历史教育史方向)研究生李思蕾,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为题,在“中国近现代史”分论坛上发言。在论文汇报中,李思蕾首先从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创新方面进程陈述。她强调指出,针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学术界有所涉及,但未单独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整体时段的角度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时代特征:从违反时代潮流的“尊孔复古”到民初建立后的“民主共和”,再到“世界主义”尤如一阵风短暂吹入中国,并在国难当头复兴的“民族主义”,演变至今仍然成为历史教育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思想。由此,为当下历史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在随后的他评和专家点评环节,与会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对李思蕾的论文修改和研究拓展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撰稿:李梦影、蔡琪、李思蕾

初审:陈辉

终审:杨国军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