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14日下午15:00,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6教117教室,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特邀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作客“名师大讲堂”,作了题为《历史教学的创意智慧》的专题讲座。我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等聆听了本次讲座。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辉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历史教学是人性、诗性、理性融合的过程。在本次讲座中,李惠军老师围绕“常态常识”“课例设计、实践、反顾”“历史文本的透析”等核心板块展开深度剖析。

讲座伊始,李惠军老师指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课堂中的常识过多应如何处理?他引用 “非常道在常识之中” 这一观点,强调常识在历史教学中要做到“入史”具体体现为“四入”原则:一入课标,二入文本(教材),三入学术,四入心性。为了让抽象的理论更易于理解,李老师就《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课例,详细展示了备课的构思过程。李惠军老师以长安为起点,通过时间演绎的线索,分为三个阶段:长安剑影:关陇集团的兴替易代,长安流光:宫阙市坊和万方奏乐,长安残影:日薄西山的帝国故都,以皇都的兴衰见皇朝的盛衰。在讲解“唐朝盛世”时,李惠军老师巧妙引入人民史观的相关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还借助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透过盛世表象,洞察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如盛世隐忧、盛世饥饿、盛世腐败等。

在完成教学课例分析后,李惠军老师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当今如何强调历史文本的透析”这一重要议题。他强调指出,只有掌握好常识、常规、常态,才能对历史文本进行扎实的理解。而历史文本透析的视域和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上,涵盖课标的遵循与基点、历史教科书的目录与分期、单元布局与时代特征等多个方面。为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他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进行分享。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平易近人的故事作为现象参照,不断的追问学生,激发发散思维,又以现象的变化引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自己的历史解释。之后,李惠军老师又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上的简单叠加,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跃升”。以先察故事和现象,后生概念和解释的方法,在这种教学中,已然将课标中的要求落实,回扣“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回归常态和常识,李惠军老师以多个课例强调了透析历史文本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内容主旨的统摄下进行宏大叙事,洞观历史的大潮流向。在叙事见人的刻画中进行微观解释,洞察历史的小径溪流。在释史举证的建构中进行体验感悟,洞悉历史的求真意蕴。在理解参悟的共鸣中进行内心感化,洞晓历史的人文情怀。如此教学,方能成就“素而不淡”的素课、“璞而不普”的璞课。在讲座时,李惠军老师还积极与现场同学互动,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陈辉教授对李惠军老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指出,李惠军老师从课例设计、实践、反思三个层面,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历史教学的创意智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有丰富详实的案例支撑,为同学们深入理解历史教学的创意智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陈辉教授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兴趣,对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教育教学能力。

【李惠军老师简介: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历史课程“国培计划”专家,曾经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导师,李惠军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历史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担任《历史教学问题》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委。曾先后参与北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参与上海市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研制,先后出版《笃学行思路》等8部历史教学专著或读物,发表《灵魂的追问》《历史教育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探微》等历史教学研究论文和案例150余篇】
撰稿:李梦影
初审:陈 辉
终审:杨国军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审核:陈辉 终审:杨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