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彭文斌教授团队东北学术行 从西南到东北的边疆学术对话
时间:2025-07-04 10:28:37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15

在我国全面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中国自主边疆学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边疆研究的战略价值与学术意义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为新时代边疆研究指明方向。2025 年6月22日至30日,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彭文斌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率西南民族大学杨亚楠、乐山师范学院扎西东珠等团队成员,深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围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近代西方探查中国边疆相关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团队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三场高规格学术活动为核心,搭建起西南与东北边疆研究的对话桥梁,创新性提出“多维度建构、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新范式,为构建边疆跨区域研究体系、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思考与实践探索。

 

首场讲座:历史脉络与理论创新下的边疆维度重构  

6月22日19时,彭文斌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从西南到东北——边疆地区的跨区域学术研究》为题首讲。他以川师大与东北大学的历史渊源为情感纽带,提出了“学术链接”与“知识复合“理论。在讲座中他回溯了东北与西南在清末边疆行政化进程与全球化语境中的深层关联。他的演讲突破了单一族别研究局限,以沃勒斯坦“中心-边缘”理论为基础,将区域概念解读为自然、人文、行政三重维度,并且结合杨念群“中层理论”,深入探讨微观民族地方与宏观国家的中间地带建构。 他进一步援引胡焕庸经济地理模式、童恩正“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王明珂“华夏边缘理论”等多元框架,系统阐释两地作为国家对角区域的共性研究路径。

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郑莉院长、黑龙江大学唐戈教授的座谈中,彭文斌从鸟居龙藏对台湾-西南纹面习俗到东北考古的研究,从史禄国对通古斯族群及西南体质人类学的奠基工作谈起,强调重审早期学术资料的跨区域价值,在多学科话语体系中寻求研究突破。

6月22日,彭文斌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跨学科研讨:区域比较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创新  

6月24日9时,彭文斌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学界同仁及师生开展《边疆地区的跨区域学术研究——以西南与东北为例》专题研讨。他立足两地地理与民族构成差异,聚焦多民族共存、文化交融、生态多样的共性,呼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构建研究框架。  

从鸟居龙藏民俗-考古模式、史禄国体质人类学、胡焕庸线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脉络,到童恩正、王明珂、王铭铭、宋念申等学者的现代理论模型,他完整勾勒出区域研究方法论的演进图谱。互动环节中,双方就边疆治理、文化认同等议题达成共识:研究需从“中央-边缘”传统框架转向“全球化视角”的立体范式。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玲院长代表学院赠送“哈师大世界史译丛”,并与团队明确深化合作意向,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6月24日,彭文斌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历史人类学对话:为东北边疆研究注入理论动能  

6月27日14时,彭文斌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以《历史人类学与东北研究》为题展开学术对话。他以西南-东北比较为切入点,阐释边疆地带在文化交融与生态多样性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整合近现代跨区域研究理论资源,构建从西方早期田野实践到中国本土理论创新的方法论体系。  

彭文斌强调,历史人类学需打破历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学科界限,在交叉地带寻求突破。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吴世旭副院长评价其“具有广阔学术视野与强大理论混融能力”,认为讲座提供了从区域个案到“边疆性”普遍规律的抽象建构路径。座谈中,双方就学科融合路径、边疆经验理论提炼达成共识,沈阳师范大学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多学科深度合作,深化对“边疆性”的学术认知。

6月27日,彭文斌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学术创新与国家意义:边疆学体系建构的突破性探索  

6月30日,历时9天的调研圆满结束。此次东北之行形成三大核心成果:提出“多维度区域建构”“文化复合视角”“知识考古路径”,推动边疆研究从单一区域描述向跨区域理论建构转型;搭建西南-东北边疆学术对话平台,打破地域研究壁垒;强调“多话语体系整合”,重审早期学术资源的当代价值。  

彭文斌团队的实践表明,边疆研究需在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中重新定位,通过跨区域、跨学科创新实现从“边缘研究”到“范式建构”的学术跃升。该研究为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建构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范式参考,有力支撑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契合国家对边疆研究的战略要求与时代期待。

 

图片:杨亚楠、扎西东珠

撰稿:叶素洁、杨亚楠

初审:彭文斌

复审:黄天华

终审:陈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审核:黄天华   终审: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