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川渝四校共缅抗战历史 交流互鉴尽显学子风采
时间:2025-09-23 16:02:22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92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子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9月20日,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四院团委学生组织承办的川渝四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子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四所高校的学院领导、特邀专家及本、硕、博学子齐聚缙云山下,围绕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共同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学院党委书记陈波、团委书记赵汝斌率队参会,朱晓舟副教授、钟荣帆老师担任评审专家,本、硕、博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代表团,在论坛中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

论坛在庄严的开幕式中拉开帷幕。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罗庆昌在欢迎辞中回顾了四校合作历程与抗战历史渊源,并勉励青年学子珍惜平台、深入交流,共同为川渝地区历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用“一个感谢、三个期待”表达了参与感受,并指出让学术回归本质,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我院党委书记陈波在开幕式发言中阐述了论坛的三重意义:它是一堂铭记历史、致敬先烈的“历史课”,是一堂传承抗战精神的“思政课”,更是一个协同育人、激发情怀的“实践平台”。川渝高校血脉相连、人文相通,陈波鼓励青年学子要深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并代表学院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兄弟院校师生前往四川师范大学交流访问。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洪贵教授在发言中追溯了四校与抗战历史深厚的渊源及彼此间紧密的血脉联系,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四校能在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强化协同,共推历史学教育的深化发展。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刘明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代表全体与会学子向筹备论坛的师生致谢,并表示作为历史学人,深知肩负着塑造民族记忆、探寻历史真理、传承时代精神的使命。他呼吁同学们以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在此次论坛中充分交流、以文会友,共同进步。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学术交流分为本科生组与研究生组同步进行。本科学子以青春视角为抗战研究注入活力,聚焦文化教育、影像记忆、民间支援等细微处打捞历史碎片;研究生则从战时工业、货币金融、报刊叙事、边疆民族等深层学术理论勾勒复杂脉络,揭示历史内在复杂性。我院学子踊跃发言,展现出扎实的学术素养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研究生组中,宋鑫梅博士探讨吕振羽对日本“文化侵略论”的批判及其在文化抗战中的贡献;高琰柯聚焦抗战时期历史课程标准演变,分析民族话语的转型与构建;项木彦以《大公报》对川军抗战报道为案例,解读媒体与抗战记忆的互动机制。本科生组中,秦丞梓菲就山西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创新路径;陆爰羽系统阐述抗战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秦棵佳通过电影《南京照相馆》分析个体影像的历史叙事功能。

闭幕式上,我院研究生项木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项木彦同学表示,本次论坛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从专家学者对川渝抗战大后方的深度解读,到四校学子围绕“抗战精神与青年担当”的热烈研讨,每一场分享都让同学们对“把一切献给祖国”的抗战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她回顾了论坛期间的学术收获与思想启迪,并代表全体学员向四校教师的悉心指导表示诚挚感谢。

最后,论坛组委会宣布了获奖名单并颁发了荣誉证书。我院学子表现优异,硕果累累:研究生宋鑫梅博士荣获一等奖,高琰柯获二等奖,项木彦获三等奖;本科生秦丞梓菲斩获一等奖,陆爰羽、秦棵佳获三等奖。他们以扎实的研究、深刻的思考和出色的表达,展现了我院历史学子的学术风采和精神面貌。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永亮教授在论坛作总结发言中指出,抗战精神不仅是民族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术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启迪未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他鼓励同学们继续深耕学术、坚守理想,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希望川渝四校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交流机制,共同为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繁荣注入新动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川渝地区师范院校历史学协同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学术风采的高水平平台,更是四校联盟深化合作、共同铭记历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川渝地区历史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青春动能。我院将继续支持学生参与学术实践,弘扬抗战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学术能力和时代担当的优秀人才。

 

 

图文:高琰柯

                                                        初审:朱晓舟

二审:赵汝斌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