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中国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作为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边疆研究院成立(10月11日)后的首次学术互动,会议邀请到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青觉教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建樾研究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都永浩教授等7位专家学者,围绕边疆治理现代化、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会议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边疆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省虚拟教研室“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课程群”联合主办。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马磊主持会议,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边疆研究院20余位师生参与。

受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边疆研究院院长汪洪亮委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黄天华教授在会上致欢迎辞。他指出,我们要致力于“边疆研究”这块高地,发挥好成都位于西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入。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分享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青觉从为何推进、以何推进、如何推进三个层面阐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思考”。都永浩从“边疆”的核心定义出发,深入阐释了地理疆域、王朝疆域、精神疆域的互动,突出和平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疆域观的突出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建樾研究员详细阐述了新中国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的创设过程,分析了从联邦制到区域自治这一“历史性”发生的过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张三南教授分享了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论述。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岫仙教授深入阐述了古代东北民族中原文化认同从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至清的历史进程,并从自然、思想、制度、社会四个条件分析了文化交融格局的形成原因。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平维彬副教授对动态边疆结构中的概念假说“次边疆地带”进行了阐释,认为这一概念依托边疆性和内地性两个概念,在国家疆域体系内互联互通的作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与我院师生代表,就从中心到边疆的动态发展、东北文化作为化内化外的典型代表、“世居民族”“土著”等词的使用,以及先秦天下观不同于今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次研讨会聚焦边疆研究、民族研究发展,既立足边疆治理现代化等理论,又有从古至今针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对今后的边疆历史研究、民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深有助益。此外,对进一步探讨建构自主理论体系亦大有启发。
图文:廖昕妤
初审:马 磊
复审:汪洪亮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