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国史系列讲座《如何从档案解读中发现问题》顺利举办
时间:2025-10-30 09:28:41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22

2025年10月22日19时,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的中国史系列讲座《如何从档案解读中发现问题》在6教117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徐进教授主讲,学院朱晓舟副教授担任主持,六十余名师生到场学习。

本次讲座以历史研究中的“问题”为核心。徐进指出“问题”可以源自研究者在史料阅读中产生的困惑,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学术史中的既有观点或不足之处进行回应,同时要注意体现思辨性以免让“问题”沦为一个仅有陈述性质的“话题”。

 

徐进强调学术史梳理过程中要注意围绕问题进行展开,梳理学界既有研究时要避免简单罗列观点,应以自身研究或问题为基点进行重新审视。鉴于此,主讲人指出历史研究中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关键事实展开,既可指关键事实周围的边缘问题,也可指对关键事实的修正;二是以理论视角审视既有问题,一类是学科交叉的新理论所带来的史实重构,另一类则是针对既有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全新的理论范式。

徐进结合自身学习与审稿经历,指出当下历史研究存在着重叙述、轻分析及碎片化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开始重视档案史料的运用,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并推动了历史研究的长足发展,但近些年学界对于档案史料的过分推崇也产生了诸如无价值堆砌的弊病。部分学者盲目追求新档案的利用而忽视其分析,致使解读往往流于表相。同时档案史料解读的不充分,也使得局部历史进程难与宏大历史背景或内在历史逻辑形成共振,致使历史研究中碎片化现象的日益凸显。徐进以一则山东解放区支前运动的论述为例,带领听众尝试挖掘档案史料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建立在追问“支前过程中的制度与实践如何开展”的基础上,甚至可以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中共如何实现解放区人力资源的合理管控,进而理解中共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内在逻辑。

基于前述讲解,徐进进一步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应避免“定势思维”,即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的思维虽有助于我们理解宏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但往往忽视了更为细致的微观机理。

 

徐进指出,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重视方法的利用,另一方面则要注意视角的扩展。在研究方法上最为典型的是比较分析法与“古今中外法”,而研究视角上则要在未研究的人、事与现象、时间、空间及新研究领域进行展开。以时间为例,主讲人提出抗战时期中共强调分散的游击战而解放战争时期又实行集中的运动战及战略决战,这一变化如何在短期内实现?以空间为例,主讲人提出应关注区域的特殊性,如地道战为何多在冀中出现?至于新领域,学术界新兴的日常生活史、医疗史、情感史以及抗战史中的历史记忆、仪式、历史书写与形象塑造,均可成为学术创新点。此外,主讲人以几则北洋时期的报刊与档案史料为例,告诫学生们在阅读史料,尤其是报刊史料时一定要注意“谣言”与政治运作的关系,并指出对历史学者而言,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中的差异有可能成为发现新问题的契机。

在提问环节,听众分别就历史研究中写作方法与逻辑的运用以及如何理解区域史研究中以小见大等问题发问,徐进对此一一解答,并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徐进博古通今又不失幽默风趣,讲座中既有专题讲解也有互动讨论,氛围热烈,反响颇佳。

最后,朱晓舟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图文:韩 伟

初审:朱晓舟

复审:黄天华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