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历史叙事中的文化脉络
时间:2025-11-20 09:19:0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243
——第三届唐宋政治与社会变迁研究会圆满举行

为深入探研唐宋政治与社会变迁历史脉络,推进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的进程,2025年11月15至17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研究”六定学科建设项目组协办的“第三届唐宋政治与社会变迁研究论坛”于四川省成都市桔子酒店召开,来自四川、江苏、陕西、湖北、河北、重庆等地的25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于11月16日上午8:30举行,由四川师范大学董春林教授主持。开幕式中,董春林教授简述了四川师范大学古代史学科发展情况,以及本次活动组织情况,并对今天与会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

 

本次会议分为两组进行讨论,第一组于上午10:05—11:55召开,由湖北大学刘广丰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副教授郭硕老师围绕“独孤永业家族‘以河南洛阳为望’何以形成”展开,重点分析该家族通过构建祖先叙事,对北魏迁洛相关记忆层累构建进行解构和分析;西南大学副教授侯振兵老师对陕西铜川新出隋《折娄罴墓志》进行考释,论及北魏至唐的折娄氏家族;首都师范大学孙新萌博士以义成公主和亲为切入点,探讨义成公主在唐政权建立构成中与东突厥的互动逻辑。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仝相卿老师通过对赵宗辅赠爵不同记载的分析,考证具体所赠爵位的历史真实性,强调长期忽视一些文献的独特价值;西华师范大学胡鹏老师以杜牧所论“劫江贼”为例,聚焦唐后期武装茶贼的兴起与活动,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诱因,进而揭示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国家治理困境;中山大学博士后孟银鸽立足于国家制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框架,对中晚唐至宋初岭南榷盐制度进行再审视。

在第一组的报告和讨论中,田晓雷、粟品孝、黄博认为在涉及民族三交时,需要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对独孤永业家族“以河南洛阳”为望的背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吴凌杰、刘广丰、董春林指出,单纯根据官职来推断历史人物关系这一做法过于草率,进而讨论宋史中“折”字的读音、北魏至唐时父子官职继承及古籍的引用格式等问题;张春兰、韩涛对义成公主与东突厥的互动进行了解释,认为文章的连贯性十分重要;黄博、董春林强调历史研究需先做好史料辨析这一基础工作,论文选题时注意以小见大,但也要警惕文章的碎片化;张倩、吴凌杰指出文章内容需要合理安排,不宜过度总结。

 

粟品孝、吴凌杰谈及做历史研究一定要讲究证据,考证和推断同样需有史料支撑,写文章要有立意,做研究要有价值等。

 

第二组会议于下午14:00—17:45召开,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张春兰老师主持。 

 

南通大学副教授贾灿灿老师认为宋代图碑堪称宋代社会文化的立体缩影,她对宋代碑文进行了系统性分类和整体分析;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乐保老师以《唐皇幸蜀图》为切入点,统计了唐皇出幸的次数和地点,分析其对唐王朝的影响;杭州医学院副教授陈凌老师从叙事的角度,对宋代谶应灵验书写背后复杂的历史语境进行解析,探究其中所折射的社会文化与精神内涵。

 

南通大学丁玎老师针对两宋之际祠禄官的由来、其激增的原因、围绕祠禄官形成的特殊时代风尚,以及在此背景下士人们所持有的文学活动进行了探究和论述;湖北大学罗映祥同学探讨了自北宋立国至南宋初期,朝野基于功利目的对幽燕汉人态度的变化,认为此反映出两宋地缘政治需求与正统性建构的矛盾;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利以苏轼史评为中心,探寻苏轼史评的历史建构特色及成因,并对其史学精神和独立政治人格表示肯定。

 

在第二组的讨论中,刘广丰、董春林、粟品孝认为历史研究者在作比较时,需要充足的史料讲清楚各自的情况;胡耀飞、张春兰、粟品孝、吴凌杰讨论了“奥区”的含义与作用、古代帝王“出幸”在其主动或被动等具体情况下的解释,以及“兴衰”一词是否适用于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粟品孝、贾灿灿指出学者做研究需有问题意识,标题需凝练,需体现文章相关问题;胡鹏、粟品孝谈及历史和文学的写法区别,亦对文章分段、注释及标题等细节问题进行了讨论;王瑜、刘广丰、吴凌杰考释了“故民”与“番人”、“番”字的具体读音,以及 “认知”与“书写”的适用情况;粟品孝讨论了何为“历史建构”、单个人是否可以建构历史。 

 

在本次会议的最后,诸位学者进行了总结交流,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学术见解。圆满落幕。

 

 

文:何 静

图:勾璐瑶、李燕霞

初审:董春林

                                                            复审:汪洪亮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