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四川师范大学2025年度“学科教学论学术活动月”期间,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11-12月举办了系列学术活动。今天推送的是系列活动之二,由学院历史教育教研室组织的“微格教学研讨”活动,旨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共享微格教学智慧,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为师范生成长赋能。
2025年11月20日下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微格教学研讨”活动在狮子山校区第三教学楼201教室顺利举行。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陈波,微格教学指导教师张利娟教授、潘树林副教授、高远副教授、成荫副教授、王丽娜副教授、龚伟副教授、韩涛博士、何沁冰博士、陈德运博士、崔晓乐博士,以及部分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和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学院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利娟教授和何沁冰博士共同主持了本次活动。
活动期间,黄艺钟同学进行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说课展示,张雨琪同学就《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进行了教学片断试讲。


在两位同学完成展示后,张利娟首先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同伴互评。她指出,微格教学应重点训练学生的上课、说课、评课三大技能,其中评课要做到有理有据。她强调,规范的说课应包含选题立意、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反思等基本环节。她建议同学们加强专业阅读,严格依据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教学,并特别举例说明2025年初中历史教材新增“宝墩遗址”等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
随后,与会师生围绕“如何上好一堂微格课”展开深入研讨。针对说课展示,潘树林副指出,学情分析需结合真实教学情境,并补充教学方法阐释与备课反思环节。对于“积贫积弱”这一历史结论,他建议审慎使用并作淡化处理。成荫副强调,就“祖宗之法”主线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学术理论与教材内容的适配程度,备课应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注重学术热点与高考命题的衔接。韩涛建议,在导入环节应基于学生既有知识,快速切入主题,避免复杂学术情境的创设。关于宋代历史评价,他提出应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框架,从综合国力与历史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
针对教学试讲,高远副指出,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与教材为基础,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将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标准”“早期国家”等学术概念融入教学,更新学生知识体系。他强调课堂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史料研读与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崔晓乐强调教师经验对学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建议课堂立意体现“统一是主流”的宏观视角。何沁冰提到,针对高一学生认知水平,考古学中“多元一体”概念、苏秉琦“满天星斗”理论等内容需循序渐进地讲解,建议按教材顺序讲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25级大一新生常俊杰同学在活动中提出对“中原核心论”的反思,他更认同苏秉琦先生的文明“星斗模型”与六大区系理论,展现了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获得与会教师肯定。
最后,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陈波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他强调,在人工智能引领变革的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陈书记勉励历史专业师范生把握学习机遇,通过系统学习、深入思考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将个人成长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

本次微格研讨会通过说课、讲课与专业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激荡思想,交流经验,在微格教学的精细天地中,探寻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之道,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教学智慧共享。
图文:郑 义、朱雪琴
初审:张利娟
复审:黄天华
终审:陈 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