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研究”六定学科项目组承办的“历史演进中的宋朝”工作坊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广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近20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董春林教授主持并发言,他详细介绍了我校“六定”学科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并且阐明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会。
本次工作坊采取圆桌座谈、轮流发言的模式,根据参会学者汇报论文选题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讨论小组,论文选题涉及宋朝政治、财政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

上午讨论组由《人文杂志》副编审黄晓军老师主持。

河南大学王战扬教授对两宋时期山川祭祀活动中地方治理与国运兴衰的关系进行剖析,梳理了不同阶段淮渎祭祀活动的作用,认为淮渎或山川祭祀塑造王朝统治气数的政治意涵日益突显,地方治理意义逐渐随国运变迁走向式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葛焕礼教授通过文献溯源,重新解析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之说,指出这种说法的形成与南宋初年批判王安石的政治风潮密切相关。

董春林教授深入梳理军大将的来源、职责、主管部门的变迁以及军大将的迁转和奖惩制度,指出军大将的职责与迁转反映了吏职品官化的时代底色。

台州学院张呈忠教授考辨北宋神宗朝时期的苗振、祖无择案,认为从该案的处理方式来看,宋神宗和王安石有着通过大兴狱事来整肃士风、革新朝政的政治意图。

河北大学贾芳芳研究员深入梳理宋代铨试制度的沿革流变,认为铨选制度相关规定明确且直接地影响着宋王朝对官员选任数量与素质的把控,强调铨选制度在赵宋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与会学者粟品孝教授、耿元骊教授、张呈忠教授、曹文瀚副教授、宋晓希副教授、黄博副教授等,对相关议题进行了评议。

下午的会议由《学术研究》编审杨向艳老师主持。

河南大学耿元骊教授选题宋代“预借”政策的沿革流变,着重分析其对基层社会的扰动和财政秩序的破坏。

厦门大学刁培俊教授运用史源学和史料批判法,重新审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说,认为“共治”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理想层面,是书生们对北宋时期政治生态一厢情愿的建构,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层逻辑。

河北大学王晓薇研究员着眼于辽宋金时期华北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以及乡村首领在维持乡村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重庆大学赵耀文老师从制度史的视角,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考察《北齐校书图》所钤印章的种类以及形成源流。

与会学者葛焕礼教授、刁培俊教授、董春林教授、王晓薇研究员、王战扬教授、王瑜副教授、韩涛老师等,对相关议题进行了评议。
本次圆桌讨论会,形式较为开放,既有专题评议人,也有集体讨论,参会专家学者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畅谈了自己的感受。总体上时间较为充裕,评议论文的同时,学者们也对宋史热点问题进行了自由点评,工作坊在愉快的学术对话与学术碰撞中结束。本次宋史工作坊,构筑跨地域研究者的对话平台,激发不同领域内学术研究的创新活力,不仅有助于增益彼此的研究能力,也推动了财政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地向前发展,更对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撰稿人:许明
初审:董春林
终审:杨国军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审核:董春林 终审:杨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