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记忆”青年学者工作坊纪要
时间:2025-04-29 09:02:43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查看:310

2025418-19日,“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记忆”青年学者工作坊在维也纳国际酒店二楼贝多芬厅顺利举行,该工作坊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六定学科建设项目团队协办,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汕头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工作坊。

开幕式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致辞,对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汪院长回顾了近年来历史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我院1234”的发展理念,回顾了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成立的渊源及在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副主任成荫副研究员向各位学者对本次工作坊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各位学者为四川省武则天研究多建言献策。

本次工作坊的学术研讨环节分为四组。第一组由成荫老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许超雄博士发表论文题目为《武周宰相朱敬则的“政治立场”》,根据《中宗实录》和《旧唐书朱敬则传》的两则史料梳理了朱敬则的两种政治立场,一是在神龙政变的问题上支持太子李显,主张诛杀二张,二是“神龙政变”前夕预言相王李旦受命登基,朱敬则两种看似矛盾的政治立场,其实是睿宗借助武周及中宗朝的政治遗产来表达其皇权合法性的表现。

江苏师范大学陈乐保副教授发表论文题目为《肃政台与武则天时期的监察制度改革》,考订了肃政台的机构设置及肃政台与御史台在所分权柄、监察力度方面的异同,认为武则天抬高肃政台地位,左台负责监察中央,兼为武则天排除异己,权势日大;右台监察地方,官员多德才兼备之士。肃政台为武则天稳固统治、整肃吏治、完善监察制度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武汉大学吕博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从铁轮王到金轮王——武则天与中国古代帝号系统的转变》,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分析武则天特别看重的《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和《宝雨经》两部经典,所谓“《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佛说宝雨经》宗教理念体现在实践之中,金轮皇帝与弥勒供奉以及明堂中轴线所营造的一系列政治景观,都是武则天模仿转轮王供奉弥勒、化谓四方、黜唐颂周的体现。

雷铭、孟银鸽、颜信、冯昊、许超雄、李永、孔又专分别对以上论文进行了评议。

第二组学术研讨由韩涛老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刘洋老师发表论文为《从遣唐使来看武则天时期的中日关系》,分别从武则天优待第八次遣唐使、关于国书中日本国号的变化、《王勃诗序》中则天文字占比以及则天文字的传播路径展开论述,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快速顺利接受政治意味浓重的则天文字,可能是出于武则天“改倭国为日本国”的一种政治交易。

福建师范大学李永教授报告的论文是《武周时期的白狼之瑞——从敦煌莫高窟321窟的“天兽”塑像谈起》,为大家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佛龛外的两尊“天兽”塑像,认为其原型是武周建立之初敦煌人阴守忠发现的白狼。武周时期明确见于史料记载的白狼之瑞出现过两次,分别在沙州敦煌县与魏州魏县。白狼之瑞具有周边夷狄宾服武周的象征意义,又能将武周天命与西周加以关联,发现者名为阴守忠体现出群臣对武则天的忠心。魏州的白狼之瑞发现地点长寿乡,传达出武则天对延年益寿的生命追求。“符瑞+人名/地名”的组合模式,为武周时期祥瑞的解释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

成都师范学院孔又专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皇泽寺摩崖净土造像》,皇泽寺石刻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写心经洞区、大佛楼区和五佛亭区几个区域,孔教授认为皇泽寺石刻摩崖造像中体现净土信仰的题材占比很大,净土信仰仪式简单直观,深入人心,唐代净土一支有广泛的信仰基础,武则天为了实现武周取代李唐,很大程度上利用佛教尤其是净土信仰为自己树立神格。

孔又专、高远、吕博、许超雄、韩涛分别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第三组研讨由颜信老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高远副教授及其研究生刘国兵同学报告的题目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武则天史事编写及形象演变研究》,为大家呈现了不同版本教材中对武则天画像的选取、内容的呈现、古今对武则天的评价和教科书对武则天形象的书写,历史教科书中武则天史事的编写受到课标、教学实际、教材编排及相关史料的局限与影响,指出统编版教材对武则天形象的书写更加正面。

汕头大学雷铭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唐东都禁苑的营造与帝王理想生活的追求——以上阳宫为中心探讨》,认为唐东都上阳宫的营造缘起于高宗追求登眺之美的理想生活,营建东都宫苑乃唐初帝王的一贯追求,武周政治以洛水降图为开端,上阳宫见证了武则天登极御宇的前后与始终。当武则天君临天下于上阳,于其本人而言,或许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登眺之美”。

四川师范大学颜信老师报告的主题是《武周时期地方监察制度变动考论》,分别从武周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架构、武周时期地方监察制度运行机制特征、变动的政治逻辑与历史回响几个方面对武周时期地方监察制度作了详细梳理。

 雷铭、刘洋、李永老、孟银鸽、陈乐保、高远等对上述论文进行了评议。

第四组学术研讨由高远老师主持。中山大学孟银鸽报告的论文是《唐代河东盐池榷盐制度新探》,详细探讨了唐代盐池管理制度,认为唐初尚未对盐池盐井征收盐税,池盐地区盐业管理制度发生变化是在景云年间。以盐屯的方式组织两池盐的生产,强化对池盐的控制。对河东盐池榷盐制度的形成和两池盐区的社会组织、畦户与池户等问题也作了探讨。

四川师范大学韩涛报告的题目是《武周时期的疑经之风》,对长安三年博士王元感上表所撰《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记绳愆》三书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认为王元感开启了唐代疑经的风气之先,王元感上书引发了关于经学的论争,虽然武则天称赞王元感为“儒宗”,但不能将围绕此次疑经的辩论双方与李唐、武周两个政治势力作强行捆绑,并列出五个证据批驳了这一观点。

陈乐保、雷铭、董春林、许超雄、冯昊对上述两篇论文进行了评议。

在综合谈论环节,与会学者对当前武则天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武则天为了实现以女人身份登基为帝,从宗教思想到制度设计,从选举用人到礼制建设,做出了非常复杂繁多的改变,让武周政治显得十分热闹,同时也应看到后武则天时代对武周的历史记忆进行了改造和重塑,许多历史景象未能流传至今,令武周历史扑朔迷离。当前武则天研究应在前贤学者耕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野,从武则天以后的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更长的历史时段来审视武周政权留下的历史遗产,其次是充分利用出土墓志、敦煌吐鲁番文献、地方史志以及文学作品,寻找蛛丝马迹,勾连出武周社会的若干侧面,从而丰富对武则天及武周社会的研究。

闭幕式上,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主任董春林教授感谢各位学者对本次青年学者工作坊的大力支持,对工作坊的研讨成果作了总结。在热烈的掌声中,“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记忆”青年学者工作坊圆满结束。

 

撰稿:何苗

初审:韩涛

终审:陈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审核:韩涛   终审: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