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的决策部署,抢救性记录抗美援朝老兵的珍贵记忆,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2025年7月9日至7月15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史”终如“驿”实践队在教师冯越的带领下赴四川省巴中市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走访慰问老兵、参观红色展馆、开展社会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老兵故事,接力传承红色力量。
“高铁疾驰抵红区,初心如磐赴使命”
16名队员怀揣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与对实践任务的期待,乘坐高铁前往这片被英雄热血浸润的土地。抵达巴中后,实践队相继与巴中市、巴州区、平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周密安排实践行程,为后续口述史采集工作筑牢基础。与此同时,队员们精心采购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以表达对老兵们的崇高敬意。



“街头巷尾探认知,热血故事待弘扬”
为了解巴中人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实践队将调研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聚焦民众对老兵事迹的知晓度、对本地红色地标的认知度,精心设计问卷覆盖不同群体。

“寻访老兵忆峥嵘,烽火故事砺初心”
7月10日起,实践队正式开启老兵访谈之旅。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深入巴中的大街小巷寻访老兵,共采访慰问12为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12位老兵。
“巴州篇:铭记历史寄厚望,青春责任肩上扛”
老兵爷爷以朴素而震撼的语言追忆往昔:纵使物资匮乏、装备落后,信念依旧如磐;当讲述到战友们为信仰无畏冲锋、壮烈献身的瞬间,队员们无不眼眶湿润。“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时代了,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老兵们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寄语,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平昌篇:生日战歌映初心,家国情怀永流传”
从巴州到平昌,实践队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从未停歇,青春的誓言在红色沃土上接力回响。7月14日,恰逢老兵吴爷爷生日,队员们清唱的生日歌与老兵记忆里的冲锋号奇妙交汇。当被问及为何参军,老兵望向远方缓缓道:“那天解放军经过村子,喊着保家卫国,他们看着我,我说‘我去’,就跟着走了。”“中国人不去,美国人就会打进来。”朴实话语中透着无畏勇气。被问“上战场不怕死吗?”,他答:“在战场上没想那么多。”夕阳下,老兵的身影与当年奔赴战场的青年慢慢重叠,让队员们明白:英雄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把“家国”二字刻进骨血的普通人。一位曾是全村唯一跨过鸭绿江的青年,如今正被孙女轻轻按揉膝盖。“我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在他的熏陶下,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孙女望着爷爷胸前的入党纪念章微笑,红色热血顺着时光,流淌不息。


“荣院相伴传温情,信仰之光永不灭”
实践队在退役军人局支持下,于巴州区光荣院开展“青春陪伴银龄,致敬时代荣光”关爱活动。队员们围坐于老兵身旁,通过“温情陪伴叙家常”“细致服务暖人心”“红色光影忆峥嵘”等环节,为老人们送上诚挚敬意与温暖慰藉。


“巴州收官寻印记,红色沃土孕力量”
在巴州区实践收官日,实践队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与将帅碑林,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感悟红色基因。



“史”终如“驿”实践队巴中红色寻根虽暂收官,但青春传承的火种已熊熊燃起,照亮前路。队员们穿梭巴州、平昌,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做调研,红色认知扎根市井;送米油,敬意暖老兵心;听故事,烽火岁月震撼心灵;温情聚,与前辈共话担当。老兵布满沧桑的手与队员青春的手相握,七十五载热血在此交融,历史与未来深情相拥。
新时代青年,川师学子当以青春为笔,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先辈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密码,我们要将其刻入灵魂,化作奋进力量。前路或有风雨,但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以英雄为镜,无畏挑战,勇担使命。“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让我们高擎红色旗帜,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共赴民族复兴之约!
作者:刘星星
初审:冯越
复审:赵汝斌
终审:陈波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审核:赵汝斌 终审:陈波